美国留学大一新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留学生活
美国留学刚到美国的留学生难免会遇到学业、文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这时学长学姐的意见能提供应对困难的解决方法,抚平我们的焦虑,让我们重新支棱起来。
这里我们总结了大一新生必须知道的6件事,相信看完你一定能以轻松的心态拿捏留学。
开学前别买教科书
每逢开学季,教科书的价格总能让留学生感到贵到肉疼。过来人告诉你:千万不要去学校书店买全新的教科书。一般大家都会在网上先搜搜看有没有免费的pdf版本,再去二手、租赁市场看看有没有便宜的教科书。美国留学咨询
不会在开学前把书都买齐,只会买那些最开始用到的,因为老师不可能一上来就用到所有的教科书。而商家吃准了你想All-in的心态,在开学第一二周把价格提到最高,等过了几周教科书的价格就会回归正常了,到时候再买能省一大笔钱。
选课前查教授评分
有些倒霉蛋选课盲选,结果选中了很糟糕的教授,上课跟坐牢一样痛苦。每每听到他们抱怨,我都很想灵魂发问:难道你不知道Rate My Professor这个网站吗?难道你选课前不会事先查查教授的评分吗?
Rate My Professor是美国大学生离不开的选课神器,输入教授的名字就会跳出评分主页,你可以看到TA的综合评分、课程难易程度、作业量和学生的个人评价。满分是5分,低于2分就要考虑了。如果GPA对你很重要,那你尽量选那些打分Easy的教授吧!
通识课学分
绝大多数的美国大学都有通识教育的要求(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需要你在专业课之外修一些必修课。一般通识课程报的人都很多,综合性大学可能是几百人一堂课的大课,有些课程的难度比较水。
必修课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于那些喜欢探索不同学科的同学来说,上各种有趣的通识课是一种享受。对于一心只想把专业课上完的同学而言,你让一个不想上数理化的文科生去修一些理科入门课简直是残忍至极。
假如你在进大学前就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我建议你先把专业课的小课上完,等到大三大四再来修通识课程的学分。因为大三大四你可能要找工作、或者申请研究生,用一些通识教育的水课来中和你的课业量,你的日子会轻松很多。
跟学术导师见面
几乎每个大学新生都会分到一位学术导师(Academic Advisor),或者要求你主动找一名老师作为你的学术导师。TA知道很多你不熟悉的事情,比如大学官网上的课程目录怎么浏览?专业要求如何满足?建议大家多跟学术导师唠唠嗑,问清楚你想知道一切,能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
有的导师甚至会很热心地帮你规划四年的课该怎么选?以前就有同学想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再修一门辅修专业和第二外语。在学术导师的帮助下,TA在四年内修完了所有想上的课程,还养成了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专业的沉没成本
你可能会经历这样的尴尬局面:大一大二认定了自己会学A专业,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但一想到自己已经在这个专业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就非常纠结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这时,你需要知道“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时间、金钱和精力。我们做决策应该考虑未来可能花费的成本及其带来的收益,而不是去考虑那些沉没成本。美国本科留学
大学中途换专业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事情。你过去上的那些课可能让你意识到专业不是你的热爱,如果你继续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果很可能是你浪费了四年在不喜欢的专业上。
更恰当的做法是悬崖勒马,给自己试错的空间、花点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我们留学也不是为了完成什么指标,而是希望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冒名顶替综合症
进入美国大学后,你很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看到周围人都很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是不是运气好才进了这所学校。如果你有这种心态,你可能得了「冒名顶替综合症」。
你的大脑会告诉你,你不配拥有任何东西,但事实上美国招生官不会录取那些处理不了学术问题的人。你被录了,说明你有足够的资格在这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