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科留学12月SAT考试亚太北美考试机经真题
12月SAT亚太区阅读部分
两篇自然科学文章难度不大,小说和伟大文献文本难度略偏难。考古学文章不难,出的题目较难。SAT考试
Passage 1(小说)
节选自华裔女作家李翊云的长篇小说《比孤独更温暖》(Kinder than Solitude),2014年出版,是SAT考过的最当代的小说了,但这篇小说属于“残酷青春”小说,文字细腻,渗透忧伤,不是特别好懂。李女士1972年出生,初中才开始学英语,起步晚但后来居上,她用英语写的多篇小说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奖、海明威奖、英国卫报“处女作”奖等奖项。
1970年代末,李翊云与家人摄于天安门广场
莫兰走到窗前,从窗户外面往下看,就是停车场。她看到停车场有一个男人,外貌像是房子的管理人员,正在从一辆皮卡的车厢往下卸天然岩盐。莫兰想,早些时候在咖啡厅的时候,听到两三桌的人都在谈论天气预报说周末要来一场暴雪,他们都在担心会不会影响假期的出游和孩子能否顺利从学校回家。莫兰还记得几年前有一次碰到下雪,正好有一对泰国夫妇和几个印度学生在一起,他们第一次看到下雪,所以都很激动,目光中都流露出喜悦。他们在家乡都从来没有见过雪,来美国才第一次见到。他们一定把第一次看到雪这样的新鲜事跟家乡人说了,也一定让他们家乡的很多亲友惊讶谈论了一番。当时莫兰并没有那么享受那一刻。某一刻的体验固然好,但人往往会想起自己更早有过的同样的体验,就会觉得这一刻的体验并没什么。只有那些之前没有体验的人,某件事才会容易给他们留下特别的印象。具体到看到下雪这件事也是这样,只有在热带国家长大、没有见过雪的人,才会容易把初次见雪的记忆抬高地位、特别看重。莫兰在北京长大,从小见雪见得多了。
冬天,后海西面的小山顶上会有积雪;地面上的雪被压结实以后,再被自行车车轮压出来很多车辙,有一次莫兰骑自行车经过,车轮在这些车辙上打滑,撞到了旁边同行的博阳的车轮(两人都摔倒了);还有一次,雪下得特别打,莫兰和博阳一起在院子里堆了一排雪人。这样的关于雪的回忆还有很多,如果莫兰愿意,可以任意选出几个,认定为特别有意义,而把其他一些关于雪的回忆,认定为意义不那么重大。不过莫兰和美国中西部这块土地的联系也是伴随着一场雪而开始的。她刚来美国现在麦迪逊市待了两个半月,不过那两个半月就像她后来和约瑟夫离婚后分开以后那么多年的日子一样,就像落潮时海鸟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一涨潮就没了(所以她刚来美国的两个半月和离开约瑟夫以后的生活不太重要,只有在一场雪中认识约瑟夫到离开约瑟夫这段时间重要)。
莫兰心想:一个人对一个地方、一段时光产生感情和依恋,可能不涉及到哪个人吗?应该是不可以的。即使可以,那这样一个地方、时光也是荒凉、苍白的吧。因为邵艾中毒事件对莫兰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在莫兰的记忆中,北京是两个不同的城市。一个是邵艾中毒前的北京,一个是邵艾中毒后的北京。但是关于前后两个北京的记忆,也都不是她独自一人和这两个城市。(莫兰关于北京的记忆,是和邵艾还有其他几位朋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在莫兰离开北京去广州读大学那四年,和北京的几位老朋友完全没有联系,但莫兰对广州大学四年那段时光的回忆,也和北京的几位老朋友有关。不在身边的人,在你的心里、记忆里,反而可能占更大的空间。莫兰和约瑟夫离婚后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生活了十一年,但是她在那里一直躲着见人,所以尽管那里夏天阳光明媚秋天多姿多彩,这个小镇对莫兰来说就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已,十一年的时间就像无聊的一天时间,莫兰对它没有感情。这十一年里,她并不是处于孤独状态,但是一直与环境隔绝。
莫兰和约瑟夫相识的那一天,黄昏时分,天也下了雪,不过不大。当时约瑟夫在停车场用手带着手套把挡风玻璃上的雪扫掉了一层。他主动提出开车送莫兰回去,莫兰想在雪中自己走回去,但是不知道该怎样拒绝,就对应了让他送。“是时候换个新刮雪板了”,约瑟夫说。莫兰听了露出一副困惑的样子。约瑟夫看了,问她一切都好吗。她说一切都好,虽然他看起来仍然很担心,想知道她是不是头痛了,是否需要吃药。她本来不想再说,但她知道,如果她不说实话,她会不必要地让一个好心人担心。她向他保证她很好。她困惑其实是因为刚才没有听懂刮雪板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就这样,他们开始成了朋友,后来成了恋人。第一次见面,她连他说的话里面的有些单词都搞不懂,两人没有什么共同点,但因为对彼此都关心,他们的关系发展起来了。认识莫兰,让约瑟夫对自己以前习以为常的事物有了些陌生感。认识约瑟夫,让莫兰可以通过努力发现新事物(刚到美国这个陌生的国家,新鲜事物很多)来逃避在家乡遇到的事(邵艾中毒事件)的萦绕和困扰。
Passage 2(伟大文献)
节选自西奥多•罗斯福1910年在法国发表的一篇演说。这里插一句,被SAT考查最少的总统,有大名鼎鼎的杰斐逊、麦迪逊等,一次都没考过;被考查最多的总统,不是林肯,不是肯尼迪,而是西奥多•罗斯福和胡佛。
西奥多•罗斯福
如果我们追随那些信奉极端社群主义的教条主义者,就会付出我们几乎承受不了的代价;同样,如果我们追随那些信奉极端个人主义的教条主义者,也会付出我们几乎承受不了的代价。在我们的社会,个人的主动作为(由个人来推动事情),当然绝不是应该被打压的,而是应该被激励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会不断发现,有些在过去适合由个人推动的事情,在各方面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现在由社群共同来推动,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在什么情况下,就一定是事情由个人来推动比较好?在什么情况下,就一定是事情由社群共同来推动比较好?要想在理论上把两种情况清清楚楚地划分一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好的。只要不是怀有那种躲在书屋里的哲学家式的傲慢情绪的人,只要愿意费点事想想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现象的例子,就会同意:两种情况无法清楚地划分,强行划分也不好。
比如,如果有人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农场或者小村庄,只有几户人,那么村子里每家每户自家给自家做取水管和下水道就可以了;但如果有很多户人,如果还是各家做各家的,结果各家用的取水管和下水道的尺寸都不一样,就会出问题。这时候从公共的角度来考虑,社区内所有人一起来做取水管和下水道,就更合适一些。那么到底户数超过多少户了,就不应该各搞各的,而应该大家集体一起搞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应该参考抽象的教条理论,而应该由实际的实验来决定和检验。以前大量关于社群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讨论,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参加讨论的各方对到底什么是“社群主义”,什么是“个人主义”,都没有一致的意见。争论问题的时候被各种名词定义所束缚,并不好。(我们不用去钻名词定义的牛角尖)(有时候很难把一个人清楚绝对地说成是个人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比如我这个人,按思维习惯、传承和信念来说,我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但是我也不反对这样一个常识:有些事情,由国家、社群、多人一起来协作推动,比由个人来推动,能做得更好。在文明发展的萌芽期,有些个人主义以对他人滥用武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滥用武力的个人主义那时就被(正义力量)打压限制了。如今,有些个人主义不再以野蛮暴力统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狡诈、贪婪利用弱者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现在也要努力束缚和限制或摧毁这种欺诈他人的个人主义。
只要是愿意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和机会均等的人,我们都应该和他合作。我们应该努力让更多劳工变成有自己财产的人,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的孩子出生在一个更平等的环境里。(很多人都被自己称为“社群主义者”,但是实际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一种是极端的“社群主义者”。
任何一个族群,如果信奉了极端的社群主义观念,而自然而然地采纳推行了极端的社群主义制度体系,就会产生让这个族群变得失去活力的极其严重的不好的效果。这种不好的效果的严重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极端的社群主义制度体系,会造成完全的毁灭,会产生比现有制度体系严重的错误和各个糟糕的令人愤慨的现象,会让社会变得更不道德。有些人恰巧也称自己为“社群主义者”,但是他们信奉的不是那种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大损害的极端的“社群主义”,所以我们可以采纳这些“社群主义者”信奉的一些原则,这样做我们会得到巨大的好处。如果(因为我们一听到“社群主义”这个词就排斥不敢采纳),如果现在人与人还不平等,我们就不应该说谎,说现在人与人已经平等了。我们也不应该在人与人已经平等这样一个臆断的基础上去做下一步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应该努力追求一种至少看得出来的平等。
有些不平等我们不能消除,但是我们应该至少努力消除用武力或诈骗而制造的不平等。林肯总统是一个平民的总统,终生努力为广大平民操劳、劳作、受苦,代表广大平民的利益,最终为大众而死。林肯从不对平民说谎,也不帮平民说谎。他说话通常总是兼顾理想主义,又讲理,不违反常识。比如,关于平等的原则,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独立宣言》的作者们写’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时,确实是想说所有人,但是并不是宣称所有人在所有方面的平等。他们并不想说所有人的肤色、体格、智商、道德水平、社会能力都是平等的。他们在《宣言》中对人人平等下的定义已经足够清楚明确了。国父们的意思是,他们认为人和人都有不可让渡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在这三项权利方面,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国父没有说,当时美国人就已经在各方面都平等了,也没有承诺将立刻给美国民众带来人人平等。国父们写’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时,是想写下一句关于“一个自由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箴言。他们希望希望所有人都对这句箴言熟悉,并且时不时依靠这句话,为实现这句话而努力。尽管“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永远不可能完美地实现,但国父们希望人们不断地努力让它接近实现。人们在这样努力做时,人们也就会自然地不断扩散和加深这句话的影响,从而不断增加全世界所有人的幸福和生命价值”。
Passage 3
大家都知道,一氧化碳是有毒的,但可能并不知道一氧化碳其实是可以当燃料用的。一氧化碳在高温时可以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再经过液化,生成液态的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煤气,这是一种可以投入日常使用的燃料。所以把二氧化碳变成实用燃料的关键一步就在先要想办法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科学家们尝试着用电解的方法来实现:在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同时用一些传统的电催化剂(electrocatalyst),电解水。结果发现不行,在电解过程中,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会优于二氧化碳分解为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而发生。电解操作结束时,会得到氢气和氧气,得不到科学家们想要的一氧化碳。这难不倒科学家。
科学家试了多种金属分子电催化剂,发现如果用金分子或白金分子当电催化剂,就可以让二氧化碳分解为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优先发生。电解操作结束时,可以得到科学家们想要的一氧化碳。实验虽然成功了,但是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样的操作是要耗费掉一些金和白金,才能制造出一些水煤气燃料,这是得不偿失的。费了那么大劲,最后啊,划不来。
用金或白金分子当催化剂,可行,但是太贵了
最近,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几位找到了一种新的电催化剂。用这种东西来当电催化剂,同样能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而且划得来。这种东西就是镍原子。之前科学家们不是没有试过用镍当电催化剂,但是都是用的镍分子,因为金和白金也都是用的分子嘛。镍分子和其他传统电催化剂一样,根本得不出一氧化碳,而只能生成科学家们不想要的氢气和氧气。但是科学家们没有想过用镍原子。这一次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想了一个新方法,用镍原子!他们把一些孤立的镍原子镶嵌在一张石墨烯(graphene)薄片上。这张石墨烯薄片也极其薄,只有单个原子那么薄。结果发现,单个镍原子的特性和镍分子完全相反,却和金分子和白金分子相同。镍原子可以让二氧化碳分解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优先发生,成功率高达97%。
Passage 4考古学/人类学
在SAT的passage 2或passage 4这个位置,最常考的是心理学和行为学文章,文章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而本套卷子是比较少见的,考的是考古学/人类学文章,文章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分析。讲科学家通过谷物化石推测是什么人最先登上马达加斯加岛。
在人类开荒地球各个大陆的整个历史中,一直有一个谜,就是马达加斯加最早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开始在上面定居的。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东海岸以东约400公里,是印度洋中最大的岛屿。在喜欢吃的食物、礼仪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马达加斯加人却跟西边几百公里的非洲大陆人不太像,而是跟东边9000公里之外的婆罗岛人相似。马达加斯加人说的语言也是不想非洲的班图语,而是跟夏威夷人说的语言相似。给马达加斯加人做基因检测,发现也是一半来自南太平洋岛屿和印尼等距离遥远的太平洋岛屿。以上种种情况,让科学家们猜想,马达加斯加人有可能源自南太平洋,但是又一直找不到可靠的考古证据。
最近,德国人类史学家耶娜带领的团队做了一项考古研究,终于找到了可靠的考古证据,证明在公元700年至公元1200年之间,有一波南太平洋人远渡重洋来到马达加斯加定居,是第一批在马达加斯加岛上长期定居的人类。这些考古证据,就是面包碎屑、谷物残渣的化石。这些谷物是原产自南太平洋各岛屿、本来只有南太平洋各岛屿才有的谷物,而这次考古在马达加斯加本岛和周边的小岛上发现了这些谷物的化石。
这次研究还表明,南太平洋人同时还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科摩罗群岛定居了,但是没有再往西走,没有到非洲东海岸去定居。从找到的谷物残渣化石看,有一道明显的界限(岛上发掘到的都是亚洲谷物的化石,非洲大陆上发掘到的都是非洲谷物的化石)。
耶娜团队在非洲大陆东海岸、大陆边小岛和马达加斯加这个大岛中选了20个地点,收集了2400份各种谷物种子的残渣化石。然后用碳素定年法测算这些谷物种子的年代,共算出了43个不同的年代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在公元700年到公元1200年之间,有些地点的谷物种子全都是原产地是非洲的谷物,比如珍珠粟、豇豆、高粱等;还有些地点的谷物种子全是原产地是亚洲的谷物,比如水稻、绿豆、棉花等。这两种地方之间有一道清晰的分界。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上几乎全是亚洲谷物,非洲大陆东海岸上几乎全是非洲谷物。
这样明显的一道分界线,说明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和非洲大陆东海岸的距离虽然并不远,但是饮食方式完全不同,这说明在公元700年到公元1200年之间,来自亚洲的人大规模地在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上定居、殖民。公元1100年,大量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乘船来到非洲大陆东海岸、马达加斯加岛,在非洲东海岸和印度之间往返做生意。但是这次最新发现的谷物种子化石说明,来马达加斯加的人,还不是印度人,而是来自比印度还要更靠东边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次发现的亚洲谷物种子化石里,有水稻,有绿豆,这些谷物是印度常见的,但是印度还产鹰嘴豆、黑绿豆这两种谷物,在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群岛上却没有找到。如果是去马达加斯加定居的是印度人,他们没有理由其他各种印度的谷物都带,偏偏不带鹰嘴豆、黑绿豆。所以科学家们推测,这批到马达加斯加定居的人不是印度人。
通过对当代马达加斯加人和当代非洲人进行基因组比对,发现两者之间一半的基因组是有关联的。这说明马达加斯加人也有非洲血统。那么非洲人是什么时候初次来到马达加斯加的呢?这也是一个待解的谜题。有一位考古学家表示,人们猜测,最早大批来马达加斯加定居的是来自南太平洋的人,但是在它们来之前,有多批非洲人到过马达加斯加,不过都是临时性的,没有长久定居。
一位不久前去世的考古学家声称,根据在马达加斯加到北部海岸一个石穴找到的石制品进行碳素定年分析,发现最早是公元前2000年就有人到过马达加斯加岛。另一位科学家则认为,根据大范围焚烧行为的遗迹来看,最早是公元前400年才有人到过马达加斯加。
Passage 5自然科学(双篇)
这次考到的自然科学双篇难度比较小。双篇关系比较简单(与今年4月13日北美School Day卷关于老虎数量统计的双篇关系相似,说老虎数量算错了),P5-1讲一项研究成果,P5-2指出该项研究的研究方法有瑕疵,所做的前提假设可能有错误,所以算出来的结果是错的(雪的数量算错了)。
之前,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整个南极冰川正在逐渐融化。但是南极冰川大陆其实分为东西两半部分,西半部分确实是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融化,但东半部分因为气温升高,导致湿度加大,降雪量增加,导致这一部分大陆上的冰(或雪)量反而在增加。东半部在增加,西半部在减少,那么到底是东半部南极大陆冰(或雪)量增加的多,还是西半部南极大陆冰雪量减少得多呢?
2015年,美国宇航局的冰川学家兹瓦利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是东半部增加得多,整个南极大陆的冰川其实还是在堆积,变得越来越大。这个观点公然挑战了联合国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断言,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气候变暖是一个被政治化的科学问题,所以兹瓦利的观点特别受到一些保守主义者和保守主义报刊媒体的支持。这些人和媒体是根本不承认全球气候在变暖的。
南极洲冰川大陆的西半部在融化,东半部在增长
2017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班伯尔等人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是西半部减少得多,整个南极大陆的冰川还是在融化,变得越来越小。
美国国家冰雪研究中心的斯坎波斯和同事也写了一篇论文驳斥兹瓦利的观点。兹瓦利的结论是南极洲东部大陆冰川大概每年增高1.59厘米(至少在从1992年到2001年、2003年到2008年这两个区间是这样)。斯坎波斯同意东部大陆冰川确实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并没有兹瓦利估计得这么快。斯坎波斯认为,兹瓦利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够精确,且在测量时出现了失误。兹瓦利在研究时借助了LIDAR技术,使用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的卫星向南极洲冰川大陆的冰盖上的多个点发射激光。然后,这些光束会被反射回卫星,由于各个点的海拔不同,卫星接收到反射的时间会不同,根据这一数据,就可以估算出冰盖上各个点的不同高度。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向一个平坦的“参考平面”上发射激光来校准。大部分科学家在做研究时,选用南极洲大陆冰川表面的冰盖本身当“参考平面”,这是对的,因为科学家对冰川表面的属性是比较了解的。而兹瓦利的团队选择了南冰洋的水面作为“参考平面”。这个选择有问题。因为南冰洋的水面在多个小冰块间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水池,水面不一定是平静的。水面可能会结冰或积雪,也就是说其高度不一,不适合当“参考平面”。用它当“参考平面”,估算出来的冰川高度数据就可能会出错。
兹瓦利的研究,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了冰川高度的变化,还需要知道冰川的密度,才能算出冰川的重量的变化。而这个密度不好估计,因为兹瓦利使用的激光技术只知道高度变化了,但是不知道是冰导致的高度增高还是雪导致的高度增高。而冰和雪的密度是相差很大的。兹瓦利认为是冰,理由是在上一个冰河纪末期(1万年前),全球的降雪量就反了一番。所以他认为,从1万年开始,南极洲大陆东半部的湿度就开始增加,降雪也开始增加,并且落到南极洲大陆上的雪已经有1万年的时间用来沉积压实变成冰了,且这一过程仍然在继续。
而其他科学家普遍认为,现在南极洲大陆冰盖高度的增加,主要是雪的增加。所以在计算增加的冰川的总重时,应该使用雪的密度,而不应该使用冰的密度。这两种算法的差距是巨大的。同样是假设南极洲东半部冰川高度普增一厘米,假如是按增的都是冰算,则增加的总重为920亿吨;假如是按增的都是雪算,则增加的总重只有350亿吨。按照兹瓦利的算法,南极洲东半部冰川每年增加达1470亿吨。兹瓦利还认为,现在全球海平面每年增高0.27毫米,而南极洲并没有融化,所以海平面会增高,不是南极洲融化导致的,而是其他因素导致的,这个因素是什么,还没有搞清楚。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班伯尔团队在研究时,使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需要了解冰或雪的密度,就可以算出南极冰川总重的变化。他们也利用了卫星,但是研究方法完全不同。他们用一颗名叫GRACE的卫星的数据,这颗卫星的用途是测量因地球质量变化引起的重力变化。根据他们的计算,南极冰川东半部确实是在变大,但是其变大的幅度其实不大,只有兹瓦利团队估计的三分之一那么多。班伯尔团队认为,从2003年到2013年,南极冰川东半部每年仅增高5毫米,即每年总重增加570吨,而且增加都是雪,不是冰。570吨这个数字还是低于南极冰川西半部每年减少的冰,所以整个南极冰川每年还是在缩小(整体还是在融化的过程中),而不是在增大。因此全球海平面还是每年都在升高。
兹瓦利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估算是准确的。他还澄清,他并不否认全球正在变暖,将来(大概再过20年到30年),南极冰川西半部的融化速度会超过东半部的增加速度,最终一定会导致南极冰川整体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他只是认为目前南极冰川暂时还没有进入开始融化的进程。
语法部分
本次语法考试难度不低,但是文章本身不算太难理解,只要读文章时心态平稳,就会发现篇章理解题其实难度正常(即,都不是能够秒选的,但是冷静读完并理解不是很难的原文后是可以不用太纠结就选出来的)。这套卷子的词义辨析题也没有为难大家。但是个别纯语法题可能让部分同学纠结了一下。尤其是部分主谓一致的题目,道理很简单,但是考场上没有词典的话,可能会让同学们不得不现场“抛硬币”。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同学们梳理清楚文章主要内容后,篇章理解题就都不难了。
第一篇:
零售商希望通过赢得客户对自己的忠诚来确保自己的生意。很多零售商采取的方式是给老客户打折(先通过类似积分、印花这样的方式来证明某顾客是不是老顾客)。但是最近一些年,顾客们都不太喜欢这种积分、印花等证明自己是老顾客的形式了。调查也显示顾客们觉得现在的吸引老顾客的手段没有吸引力了。营销专家指出了几个可能的原因,互联网是其中的一个。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喜欢去自己信任的商店(也就是经常买东西的商店)买东西,自然就是老顾客。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上网搜索商品信息和比较价格,就比较少去以前的商店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把吸引老顾客的「忠诚项目」和顾客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即,和人们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比如顾客的积分不仅能够决定自己之后再来店里购买商品时的折扣,也能决定商家将多少利润捐给顾客自己指定的组织团体。
第二篇:
人们的个性特性其实是会变的。有一个研究就说明了,在人的一生中,个性特征是可能变的。研究调查了一千多个14岁的学生,要求这些学生的老师在1950年的时候评价这些学生的个性特征(自信程度、坚持性、情绪的稳定程度、责任心、创新性、雄心程度等)。然后到了2012年,让尽可能多的原来参加这个调查的学生再自我评估一番自己的个性特征,也让这些人的熟人给这些人的个性特征进行评估。但是这个调查前后两次问卷填写的时间相隔太久了,原来参与调查的人,只有不到15%还愿意再次回答问题,那这样就不是随机调查了。尽管如此,这个调查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它可以让研究者去研究人的一生中个性特征的变化。而这是之前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之前的研究表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的个性特征是保持一致的,但是这个研究发现并非如此,而是一个人14岁时候和个性特征和这个人77岁时候的个性特征没有什么关系。
第三篇:
电影制作人Henry Hampton参与了1965年3月7日为非裔美国人争取投票权的游行运动。参与运动的人都非常团结,受到这种团结的影响,Hampton决心制作一个纪录片来记录这场民权运动。为此,Hampton创立了一个制片公司,但是近十年之后才筹够资金。在此期间,Hampton收集了很多素材,包括做了各种访谈。用这些素材终于做成了这个纪录片。
这篇文章相对前两篇难一些,尤其是有一道主谓一致的题目,规则不难,但是同学们在考场上没有词典,难以判断lyrics算单数还是复数,因此在谓语动词give和gives之间反复纠结。首先这里告诉大家lyrics算复数,谓语动词不要加三单。其次可以教大家一个小trick,一般而言,SAT语法考到主谓一致,如果有三个选项都是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只有一个选项不是三单,则答案大概率是非三单形式的谓语动词。反之亦然。
第四篇:
深海当中也是存在的生命的。那里虽然没有阳光,但是深海热泉旁边的生命会用化学合成来固碳(即制造食物)。科学家之前一般以为这种固碳方法比海面的食物生产效率要低得多,但是证据表明海底热泉口附近的微生物群落是非常活跃的,生产食物的效率也很高。之前研究者们一直难以研究这些微生物和确定它们的生产效率,因为复制深海条件是很困难的。但是有一位科学家开发了一个技术克服了这一困难,让科学家们了解了海底微生物对海底食物链非常重要。
数学部分
本次考试大多是常规考点,一些题目的出题方式会有新颖的地方。一次函数部分重难点是文字应用题,注意看清数字和字母的含义,以及单位,找到等量关系。需要同学们熟悉常见的生活场景,例如revenue收益=price价格×number sold销量。
二次函数部分是考察重点,基础题目比如给出二次函数表达式,求x是多少时,函数达到最大值,用对称轴公式,x=-b/2a即可,注意如果题目问最大值是多少,还需要把x的值代回函数。稍有难度的题目这次考了顶点式和对称性,一个小球从2900米的高度抛出,11秒后达到9500米,又经过11秒落回到9500米,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由条件可知x=11是对称轴,(11,9500)是顶点,列出顶点式y=a(x-11)²+9500,再把点(0,2900)代回方程解出a即可。关于顶点式和对称性的考点,我在最近的课堂上反复强调过。
问题解决和数据分析部分,考察了mean平均值的计算和比较。以及样本的margin of error的比较,需要知道样本量越大,margin of error越小,这也是反复考过的考点。
几何部分考察了圆的方程,需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变形。最后一题是圆和直角三角形结合的题目,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切圆,并且需要用到相似三角形来计算相关长度。几何部分容易出难题,并且圆这部分也是很多同学不熟悉的考点。
美本留学12月SAT考试亚太北美考试机经真题
12月SAT北美区阅读部分
两篇自然科学文章难度较大(尤其是passage 5)。小说和伟大文献双篇和行为学文章难度适中。
Passage 1小说
节选自韩裔美籍作家玉瑾•格雷斯•••乌尔茨(Yoojin Grace Wuertz)的长篇小说《所有东西都属于我们》。节选部分是说卖糖饼的老太太(就是《鱿鱼游戏》里那种)的店,有个规定,吃得不破坏饼的形状,就免费再奖一块。Namin和Sunan两个大学生去挑战,Sunan不行,Namin很厉害,最后卖家虽然不情愿,还是给了奖品。
Namin说她想吃糖蜜糖。
一整天,卖糖蜜的ajumma坐在她的塑料布帐篷里,将含糖混合物倒在一个热的平底锅上,形成一个完美的焦糖圆盘,薄薄的,比孩子的手掌还宽。当糖果快凝固时,她在上面戳了一个形状:一颗星、一个六边形、一颗心。如果你能在轮廓周围吃得很好,下一个是免费的。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像冰一样细腻的糖果会以无法预测的角度破裂。小时候,Sunam为了赢得奖品而把自己弄傻了。但每当他成功时,免费的都没有那么好吃。啃咬任意一条线的细致工作,最终抓住那难以捉摸的胜利的希望,使糖果变得美味。
糖蜜女士的皮肤像她的糖果一样颜色,还少了一颗门牙。她说话的时候嘴角的缝隙在闪烁,祝她的年轻顾客好运。Namin向Sunam展示了她的印有八角形的圆盘。“太容易了,”她说,从一边折断。她是对的;短线是最简单的。心形或圆形是最困难的,延伸的曲线几乎不可能清晰地跟随。
Sunam的印章模子是一个简单的房子轮廓——正方形上的三角形。他转过身来,考虑最好的进攻计划。他可以从屋顶开始,一路向下。或者解决漫长的基础问题,解决最困难的部分。他可以看到如果他能做到的话它会是什么样子——一种可食用的装饰品,就像图画书中的图像一样。
他一时冲动咬了进去,不顾它的形状。烟熏糖在他嘴里溶化,满足而甜美。“它的味道和我记忆中的一样好,”他惊叹道。熟悉的仪式和糖果奖励减轻了谈论其他任何事情的需要。就连娜敏今天也显得更柔和了,她的黄色裙子与广场周围燃烧的连翘相得益彰。
“你听起来就像个老人,”她说。“应该没有这么久吧。”
“不,已经好几年了,”他说。“我什至不记得我上次拥有其中一个是什么时候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停下来。”
“没有它我一个星期都活不下去。我可能会一直吃这些,直到我变成一个没有牙齿的老太太。你知道吗”——她微笑着,圆盘的边缘咬在她的牙齿之间——“这是我的秘密天赋,能打破这些形状。”
Sunam已经注意到她工作的速度和精确度。几秒钟后,她的手掌上就有了完美的八边形,就像一颗宝石。线条看起来干净得就像她用刀切过一样。“我有一项记录,这是我连续完成的最多记录,”她吐露道。
“想听吗?”“让我猜猜。四个?
她摇摇头。
“七?八?”他不确定他是否真的相信有人可以连续做八次以上。“来吧,超过八个?”
“二十七,”Namin自豪地说。“我九岁。我现在已经很少练习了,但我确信我至少还能做十到十五次。”
Sunam一直认为只有一份免费赠品,一份奖励。你吃了它。结束。他甚至从未尝试过更多。“你是个贪心的孩子,”他说,他突然想到她也许还是贪心的。他记得朱诺给他讲过关于娜敏的故事,她是如何凭借对自己完美考试成绩的自信评论进入圈子的。在许多方面,她和朱诺很相似。不满足于在小池塘的蝌蚪区游来游去。鲨鱼轨道。不怕在任何情况下要求最好的。只有娜敏似乎比朱诺更善于隐藏自己的野心。或者,也许只是因为她是女孩,所以看起来是这样。
“我告诉附近的孩子,如果他们给我买了第一个,我会把所有的免费东西都送给他们——不管怎样,形状。当然我不得不吃大纲。最后阿祖玛们说我只能做我自己吃的那些。我想这只是公平的。”
Sunam和Namin一起去领取她的奖品。糖蜜阿朱玛假装没有看到他们,从容不迫地和其他顾客打交道,用甜蜜的闲聊打扰他们。希望Namin放弃并离开。终于,没有新客人了,她皱着眉头看着娜敏手中清晰的八角纹路。她噘起舌头,两声尖锐的咔嗒声表明她对他们的看法。首尔国立大学的学生(居然)向一个可怜的糖果供应商索取免费赠品。
Namin说:”祝我们好远,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Passage 2伟大文献(双篇)
历史背景是1950年代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抵制公交运动”。第一篇文章节选自小马丁•路德•金在1956年宣布结束这场抵制活动的演说,他认为“抵制”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方法。第二篇文章节选自另一位民权运动领袖约瑟夫•杰克逊1964年的一篇演说《投票是民权斗争唯一有效的武器》,指出抵制是消极的,黑人应该积极掌控经济。
Passage 2-1
我们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抵制”运动。然而,“抵制”这个词并不足以描述我们运动的真正精神。“抵制”这个词暗示的只是一种不带任何积极价值观的经济上的施压。我们从不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泥潭;我们一直力求强调积极的一面。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让公交公司倒闭,而是要让正义回归。
这十二个月一点也不轻松。我们的脚经常走路走得很累。我们一直在与巨大的困难作斗争,以坚持步行。曾经出现过多次这样的时刻,失望之水以惊人的洪流形式像怒吼一样倾倒在我们身上。(此处指阿拉巴马州法院曾经做出了不利于“抵制公交”运动的判决,阿拉巴马州政府的不公对待,令黑人失望。)我们还记得那些日子,对我们不利的法院判决像潮水一样向我们袭来,让我们陷入绝望的深渊和迷茫之中。但在这一切之中,我们一直怀着这样的信念继续前行,即当我们斗争时,上帝会与我们一起斗争,道德宇宙的弧线虽然很长,但终究会向正义的方向弯曲。我们一直生活在像耶稣受难日那般的痛苦和黑暗中,却坚信有一天复活节的光芒会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看到真理被钉在十字架上,善良被埋葬,但我们一直坚信被压在地上的真理会再次升起。
现在我们似乎得到了证明,我们这样坚持信念,是正确的。今天早上,我们期待已久的美国最高法院关于公交车隔离的裁决传到了蒙哥马利市。该裁决用非常明确的话表达了最高法的观点:在公共交通设施上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在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是不受法律承认的(违法的)。鉴于美国最高法已经做出了这一裁决(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只有立即废除公交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大约一个月前“蒙哥马利市(民权)改进协会”一致通过了一个投票结果(最高法做出有利判决我们就停止抵制公交),我们宣布正式结束持续了一年抵制城市公交车的抗议活动,并敦促蒙哥马利的黑人公民从明天早上,去坐公交车(前提是公交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已经确实取消了)。
在结束之前,我必须再说一句提醒的话。在过去一年团结一致进行的非暴力抗议活动中,我们的经历和成长让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是获得对我们白人兄弟的法庭“胜利”。我们回应最次最高法裁决的正确态度,必须包括对那些压迫我们的人的有一份理解,对法院裁决针对那些压迫的人提出的新的调整有一份感谢。我们必须能够诚实地正视我们黑人自己的不足。我们必须采取这样一种行为方式,使得白人和有色人种能够在利益和理解两方面都真正和谐一致的基础上走到一起。我们所寻求的目标(应该是)基于相互尊重的融合。
Passage 2-2
最近几个月,我们听到很多关于抵制、纠察、静坐和各种示威的直接行动。在每一种情况下,所陈述的目的都是崇高的;即公民权利的赢得和机会平等的实现。我再说一遍,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目的和可取的目标,但这种直接的行动是针对他人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归类为消极的,因为它们旨在阻止、逮捕或阻碍某些有序的程序公民权利的利益。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行为违反了被认为既邪恶又不公正的做法和法律。
今天,我呼吁采取另一种直接行动;也就是说,积极的直接行动是针对黑人的能力、才能、天才和能力的。让我们利用我们的经济资源,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和微不足道,并组织和利用它们,不是为了阻止他人的经济增长,而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并帮助我们自己的社区。如果我们从任何商店或企业撤回的赞助会削弱该企业,为什么不组织这些资源并将其引导到我们自己可以指挥和控制的生产企业。在抵制行动中,我们最好的经济才能没有发挥作用,我们自己的生产力也较低,并试图让其他人也一样。为什么不为自己建设而不是抵制别人生产的东西呢?我们绝不能因为拥有盲人桑普森的思想和行为而感到内疚,他将一座巨大的建筑推倒在他自己和他的敌人身上,并在最后的报复行动中与他们同归于尽。
Passage 3自然科学
沿海湿地在全球范围内的面积并不大,但通过封存所有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最多的二氧化碳,它们的碳含量远远超过了它们的碳重量。
由于与海洋相连而被称为“蓝碳生态系统”,湿地生长的含盐缺氧土壤是掩埋和储存有机碳的理想选择。
在我们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沿海湿地的碳储存与海平面上升有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平面上升,这些湿地可以帮助缓解气候变化。
我们研究了过去几千年海平面变化如何影响沿海湿地(主要是红树林和盐沼)。我们发现它们通过增加土壤层的高度、捕获矿物沉积物和积累致密的根系物质来适应海平面上升。其中大部分是富含碳的物质,这意味着海平面上升会促使湿地储存更多的碳。
我们调查了盐沼在过去几千年中如何应对“相对海平面”的变化。(相对海平面是水边相对于陆地的位置,而不是海洋中水的总体积,称为海平面高度。)
过去6,0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海岸线靠近冰原有关,冰原在大约26,000年前的末次冰川期延伸到北高纬度地区。
随着冰盖融化,由于地幔的弯曲,北部大陆相对于海洋的高度缓慢调整。
对于北美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来说,这导致了过去几千年中相对海平面的逐渐上升。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南美洲和非洲等南部大陆受冰川冰盖的影响较小,这些海岸线上的海平面历史更接近地反映了海洋表面“海平面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此期间趋于稳定。
我们对六大洲300多个盐沼中储存的碳进行的分析表明,在过去6,000年中,海岸线的海平面相对持续上升,平均而言,上层20厘米沉积物中的碳含量增加了两到四倍,而沉积物上层的碳含量增加了五到五倍与同期海平面更稳定的海岸线上的盐沼相比,沉积物下层50-100厘米的碳含量高出九倍。
换句话说,在海平面上升的海岸线上,随着湿地的生长,有机碳被更有效地掩埋,碳被安全地储存在地表以下。
我们提出,南半球和北大西洋湿地盐沼碳储量的差异与“适应空间”有关:湿地可用于储存矿物和有机沉积物的空间。
滨海湿地位于潮间带上部,大致介于平均海平面和涨潮上限之间。
这些潮汐边界定义了沿海湿地可以储存矿物和有机物质的位置。随着矿物质和有机物质在该区域内的积累,它会形成层,抬高湿地的地面。
Passage 4伦理学
讲到底什么算作利他主义?之前科学家们也一直以为,只要是做好事,不管是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做,都应该算利他。最新的研究用几个献血的实验证明了,当人们为了自私的目的而行善时,这种行善的行为却会被人们严厉的批评。
哲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什么是真正的利他主义。一些人认为,任何行为,无论多么慈善,对行为者和接受者都有好处,都是利他主义的“不纯洁”,因此不能称为真正的无私。例如,如果我们的努力得到一顿热饭作为回报,那么在施粥所做志愿者就不再被认为是无私的。然而,其他学者认为,如果亲社会行为的好处是意外的结果,那么该行为仍然是无私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都有一种偏见,认为只要得了好处,就不能算纯粹的利他行为。
Passage 5自然科学
讲研究为什么热带的物种比高纬度地区要丰富得多。结论是热带森林中,各种植物可以错峰繁殖(释放种子)。文章涉及的理论概念抽象,难度较大。考了一道词汇题,问aspect是什么意思,备选项有interpretation,position,perspective和characteristic,应该选characteristic。
热带地区拥有比地球上其他地方丰富得多的生物多样性。例如,婆罗洲半平方公里的森林中有1,175种树种,比欧洲、北美和亚洲所有温带森林中估计的1,166种树种的总和还要多。从两极向赤道移动的物种数量显着增加,被称为纬度多样性梯度,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多样性模式。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其根本原因一直让生物学家感到困惑,导致生态学家罗伯特•里克莱夫斯(Robert Ricklefs)著名地指出,这种模式“嘲笑我们的无知”。
Usinowicz等人揭示了模拟物种共存的生态理论如何阐明树木的纬度多样性梯度。理解这种多样性现象需要掌握在大空间尺度上产生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包括物种形成、灭绝和迁移,以及允许多个物种共存的过程。
Usinowicz等人以从赤道附近到南北纬65度分布的10个森林为研究兑现个,经过充分采样的树种,汇集了年度种子产量和幼苗存活率的多年数据。
他们发现,在赤道附近的森林中,不同树种之间幼苗补充时间的同步性低于靠近极地的森林。北方树木的生长期比热带森林中的树木短。与在温带或寒带条件下生长的树种相比,这种生长季节长度的纬度差异使热带树种在种子生产
为什么这会促进热带地区的物种共存?根据生态学理论,任何导致一个物种与自己物种的个体竞争比与其他物种的个体竞争更激烈的因素都会有利于物种共存,因为一个物种对自己种群增长的限制大于对其他物种种群增长的限制物种。林木之间种子生产时间的不同步可能会影响物种内与物种间幼苗竞争和生存的强度,如下所示。在生长季节较短的森林中,每个物种都必须大约同时生产和传播种子,因此幼苗将与许多其他物种的幼苗竞争光和养分。然而,如果生长季节很长并且物种在不同时间生产和传播种子,那么幼苗之间的竞争性相互作用将集中在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此外,如果种子产量存在明显的逐年变化,多年的高种子产量将导致异步繁殖物种的种内幼苗竞争比同步繁殖物种更大。
这种繁殖的“好”年份与更激烈的种内竞争的结合是物种共存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被称为储存效应。这个名字来自该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促进种群增长的好年景补充的积极影响被“储存”在一个长寿的生命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为成年树),使种群能够抵御招聘不佳年份的负面影响。
为了测试在十个森林中观察到的补充时间的变化是否足以增加物种在低纬度共存的可能性,Usinowicz和他的同事将物种补充数据纳入了一个森林动力学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形式上类似于原始存储效应模型。他们发现,越靠近赤道,纬度每升高1度,森林树木种间与种内竞争的相对强度就会降0.25%,而气候的纬度变化是这种影响的基础。因此,低纬度地区的树种共存会被增强,原因是其种间UVB敏感性差异更强。
语法部分
本次语法考试整体难度中等偏上,并且,照例,前两篇文章较简单,后两篇文章较难,但这种简单和难只会反映在篇章理解题上,纯语法题无论出现在第几篇文章,因为有固定的章法可循,都是比较容易做出来的。而文章本身难度的增加会使得对应的过渡句、结论句等题目变难。本次考试的难度主要就体现在过渡句和结论句的选择上。
本次考试部分涉及的考点如下:
1.标点符号
本次考试依然涉及所有常见标点的使用规则。这些题都不难,其中就包括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插入语的标点用法,在举例之后给出一个破折号,问for example前面加什么符号,那淡然也是加破折号,从而和后面的破折号对称,使得中间的举例部分成为插入语。
2.词义辩词
本次考试考到了excite和provoke的区别,对应的文本的主题是在说面包的出现,出题的句子企图表达的是面包的出现______了agricultural revolution。
3.增减句子
增减句子题不是每次考试都有,但是大多数时候都会有。本次考试的增减句子题不难,给的理由也都是常规理由,例如blur the focus或者not closely related,这样的题目本次考试就有,给了一个和原文不太相关的信息,同学们选择delete即可。
4.句子排序
本次考试的句子排序题似乎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学反应大多数句子排序题都排在了第二句话后面。这里小编想提醒大家,偶尔出现这种情况是可能的,没有必要为了错开答案而去改答案,而是应该实事求是,根据题目分析,哪个选项最有道理就还是哪个选项。
5.过渡句
本次考试考了好几道选过渡句的题目。其中有一个词需要同学们认识,那就是novice(新手),这是一道过渡题的正确答案的关键词,因为下文说的是inexperienced users所面临的困难,而inexperienced users对应的就是novice。
还有一道过渡题要求在“Despite these setbacks”和“Upon completion”中选择,此类题如果想选Despite these setbacks的话,一定需要在前文中找到不止一个setbacks,但是如果前文充其量只说了一个setback的话,那么这个选项就可以排除了。过渡题一定要注意四个字——承上启下。不要只顾着呼应下文,也要承接上文,反之亦然。
但是也要注意部分题目只限定了要承接上文或者只要求开启下文,例如本次考试的一道题,只让启下,选项给出不同的原因,问谁最能承接下文。一个是Because wheat/flour requires large amounts of grain,另一个是given that growing wheat is labor intensive,那么这个时候只需要看谁能和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即可。
6.表达风格
本次考试要求在demolished/totally trashed中选择一个符合文章风格的说法,要注意牛津词典中明确标注了totally是一种【informal】的用法,而SAT语法考试一般是不接受informal的用语的。
7.总结全文
整个语法考试的最后一道题要求为最后一篇文章选一个相对最优的结尾句,同时要求呼应前文,多数同学们在drag into trash和remove from toolbox中纠结。因为前文重点讲的是trashcan,所以本题应该选drag into trash。
数学考情
本次考试一次函数的难点在于解释slope,并且和百分比结合在一起,方程给出了法国森林面积的百分比和年份的关系,问每年增加的百分比是多少,需要同学们仔细审题,y本身就是百分比,问每年增加的百分比就是问slope是多少。此外,还重点考察了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问题,如果方程组无解,那么两直线方程slope相同,y-intercept不同。
问题解决部分再一次考察了sample size和margin of error的关系,sample size越大,margin of error越小。美国本科留学考试
二次函数部分的高频考点是顶点式,需要知道顶点的x坐标是对称轴,y坐标是最大或最小值,以及整个函数关于对称轴对称。
几何部分考察了相似梯形面积比和边长比的关系,需要知道对于相似图形,面积之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这是课上反复强调过的考点。题目给出了大小两个梯形的面积分别是3600和400,小梯形的一条边长是50,求大梯形对应边长。面积之比为9:1,那么边长比为3:1,大梯形边长为150.圆的方程考了最基础的考点,也就是配方成标准方程,求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