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生而为博我很羞愧?中美博士有哪些不同_美国留学网

人间失格生而为博我很羞愧?中美博士有哪些不同
美国硕博留学
作者: 美国留学网
发布时间: 2022-10-31 09:54:49
本文的标题是:人间失格生而为博我很羞愧?中美博士有哪些不同

  人间失格生而为博我很羞愧?中美博士有哪些不同

  随着中美竞争的深入,两国越来越聚焦于人才竞争,近年来国家多次召开高级别人才会议,就人才培养问题作出指示。对教育体系的改革也提上日程,大家也对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表达出不满。

  听到“博士”两个字,忽然感到一丝气馁,觉得这两个字颇为羞辱。在中国,博士早已车载斗量,何足道哉。何况,虽有博士头衔,谁敢扪心自问“我确是‘博士’吗”?

  根据教育部2010年年底统计数据,2000年毕业博士1.1万人,到2009年已有4.9万人,一过头翻升近5倍;从招生人数看,2000年招收博士生2.5万人,2009年竟达到6.2万人,增长2.5倍。仅2009年,博士学位授予数就高达4.7万人、在学博士生24.6万人。

  几年以前,我国博士人数跃居世界第三位,次于美国和德国。如今超德越美,成为世界第一,俨然“中华人民博士国”矣。美国博士申请

  中国内地博士生数量庞大,这种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一味扩招,造成每年博士多则多矣,学术水平和品质却不见提升,甚至有所下降。

  以法学为例,本来博士论文需确立一个命题,但几乎所有论文都只有主题没有命题,在某一主题(如“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之下,将主题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都写到,其中当然少不了外国资料和历史沿革的铺陈,篇章结构往往都是教科书体例,通读全文,字数不少,黑压压密麻麻,就是看不到有任何创见。

  如今博士学位的取得确实容易,在校生三年能抱得博士证书出门,在职生一般也能在四年以内胜利毕业。

  本来一些学校确定了取得博士学位应在一定规格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特定数量的论文,于是有门道的学生就去拉关系、肯出钱的就去买版面,一些学校见学生不容易达到毕业标准,就降低标准,放低门槛,于是乎智愚贤不肖,皆大欢喜,毕业时都可以跳着脚向空中扔方帽了。世上无难事,才滚锅冒泡似的涌现满坑满谷的博士。

  博士之所以泛滥,原因在于我们忘记了博士生培养属于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教育,培养博士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术人才而不是各路豪杰。

  我们往往忽略的一个常识是,博士文凭既不必要也不应该普及。这个社会实际需要的博士根本就不是每年要千取万,如今博士成群,每天在校园里到处施施而行,有时蜂拥而过,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就难免要愁得眼眉直往下掉毛。

  不照顾社会需求胡招乱招,小则连一些自视甚高的学生也惊觉理想的工作已经没那么好找,大则使我们成为低劣文凭泛滥的大国,中国博士也不乏失败的案例。

  人间失格生而为博我很羞愧?中美博士有哪些不同

  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到10岁就参加了高考,并以505分的成绩考取大学,成为全中国最小的大学生。

  不仅如此,他在学业上,接连创造了许多记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13岁,考取北京工业大学,成为年龄最小的硕士;

  16岁,考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深造为年龄最小的博士。

  这个孩子,就是张炘炀。不过,和学业上的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极低的心智和情商。

  2011年,研究生毕业前夕,他逼迫父母买房,更以自己的学业作为要挟,说出了不买房就不答辩的惊人之语。

  此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全网讨论,当时大家评价他是:智商的巨人,情商的侏儒。

  时过境迁,北京的房价已经翻了几番,现在又有人觉得,这是天才的目光长远,懂得投资。

  神童是如何养成的?

  1995年,张炘炀出生于辽宁市盘锦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小学老师,家里的学习氛围很浓。

  到36岁,父亲张会祥才迎来生命中第一个孩子,对他的教养不仅宠溺,而且充满了期待。

  也因此,他在儿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

  儿子2、3岁的时候,父亲拿木棍在地上教他写字,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都没看过电视,连无声电视都不行;

  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里甚至都不招待客人……

  父母重视教育,小炘炀又天资聪颖,他很快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两岁半的时候,他用3个月的时间就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

  上小学后,连续跳级,仅2年的时间,张炘炀就读完了小学6年的课程;

  读完两年初中,他在家自学半年后,又直接跳到高三。

  2005年,不满10岁张炘炀和一群比自己大7、8岁的人一同奔赴高考考场。

  那时候,他个头还不到1米43,脸上写满了童真和稚气。

  从考场出来那一刻,万众瞩目,闪光灯和摄像机对着他不停地拍摄着。

  父亲更是一把举起他,骄傲和喜悦洋溢出脸庞。

  在中国,从来就不缺乏神童的传说。

  但像张炘炀这样,10岁高考,13岁读研,16岁读博,一路高歌猛进,开挂式成长的孩子,真的屈指可数。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只是很多故事,我们想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结局。

  父母的过度控制和过高期望,到头来却反噬了自己。

  只重视学识,忽视了心智发育

  和极高的智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炘炀令人堪忧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能力。

  除了不买房就不答辩,张炘炀还公开发表过「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却占着资源」的言论,引起了巨大争议。美国博士后

  在学校,张炘炀和同学的相处还算融洽。但因为他总是把我想要成为王者,要不然就没有地位可言挂在嘴边,被大家善意的哄笑。

  张炘炀的种种不成熟的言论,和他的成长环境其实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张炘炀一直是父母陪读,过度重视学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智成长。

  另一方面,张炘炀身边的同学,已经开始步入社会,他也受到影响,开始早早考虑金钱、工作、房子甚至是择偶等问题。

  有了超出年龄的焦虑,却又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认知,支撑他面对生活的磨难和诱惑。

  8年博士,终归平庸

  从天之骄子到泯然于众人,张炘炀的故事让人唏嘘,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

  第一:真正的父母之爱,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哪个父母都有。

  但过度控制孩子的人生,最终的结果,只会毁掉孩子,造成两代人的痛苦。

  从小的控制,让张炘炀和他的父母彼此寄生。

  等到想要独立时,却发现只要一方放手,另一方的人生就会濒临崩溃。

  张炘炀13岁研一的时候,也曾拒绝父母的陪读,独自生活。

  但全面管制,到骤然放手,让张炘炀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甚至一度连连挂科,交不上论文。

  真正的爱,应该是一场恰到好处的退出,自然而然的分离。

  而不是像张炘炀父母这样,不教孩子独立,却在长大后把孩子「丢下悬崖」。

  第二:学识和心智,应该全面发展

  俞敏洪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生命里只有学习、考试,哪怕考到北大、清华都没有用。

  美国学者劳伦斯曾做过一项统计:

  从学术氛围浓厚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成年以后一半会面临情绪障碍,而那些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只有6%面临同样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出一个独立的人来,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过分的重视成绩、学业,却忽略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培养,只会得不偿失。

  毕竟知识可以从头再读,一个人的身心却无法重新塑造。

  美国共有4000多所院校,根据《美国博士学位调查》(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显示,2020年美国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为55,283个,2010-2020博士学位数量总体增长15.1%,累计增加了7,255个博士学位,这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这种状况下,越来越多国内优质院校毕业的学生会选择赴美读博,在申请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分数情况和科研实力,有所选择的进行申请,优秀的学生甚至会收到多个美国大学抛来的橄榄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学校地理位置、项目特色的喜好进行一个选择,最后入读心仪的美国大学。

万佳留学助手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Offer案例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