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学姐带你了解真实的波士顿大学生活
L学姐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2021年秋季刚刚入学波士顿大学,现在是博士第一学期,也是在波士顿生活的第一年。很多同学会很好奇,博士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美国博士
又是一年申请季,一年前的我也在憧憬着博士的生活,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体验者,我也有很多的经历和心得想要分享,希望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理工科博士的世界。
PhD制度科普
在文章的开始,我想为大家简单地科普一下北美的PhD制度:北美大部分机构实行博士候选人制度。招收进来的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2-3年)的课程训练,参加资格考试后才可以真正进入“候选人(candidate)”状态,写开题报告、写论文、答辩,完成自己的PhD学位。
博士就读体验
我作为PhD一年级的新生,一共要选三门必修课,并且自己要担任一门课的teaching assistant,也就是助教,这是我们全额奖学金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为提升自己的教课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准备。
因为国外的博士培养目标其实是希望博士生成为未来的教授,那么在博士阶段,做助教能够锻炼我们怎样去把知识透彻清楚地讲给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们。
至于课程强度,相对于硕士,我们需要上的课没有那么多,但除了必须要完成自己的课程、助教的内容,还需要开设自己的office hour,以便学生们可以随时来问问题。
但是总体上来讲,博士的时间相对自由和灵活,且相对硕士,博士更注重掌握一门课本身的内容,而不是成绩。老师在上课时也特别注重启发学生们独立性和创新性的思考。
PhD的上课日常
当然,我们也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部分,比如一些基本定理的证明。课程的作业,还包括一些对于最近研究的思考,比如说会让我们写一篇summary,其实也是在启发我们未来对于某个具体研究领域的兴趣。美国博士留学
我还感受到了强时效性的课堂模式:一两周前的新论文常常能入选我们的课堂作业和讨论。虽然身在象牙塔,我依然能够与最前沿的科学成就,以及业界的实时用途同步。
同时,高强度的学习让我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进步飞速。我在多次撰写报告中逐渐总结经验,并且通过和英语母语队友交流,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问题,每一次都比上一次的project有进步。
第一年的这些经历会为我博士阶段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我成长经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笔。
PhD的orientation
作为统计系的新生,第一年我们并没有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系里鼓励学生们先用一年的时间去探索。
这种良苦用心也很好解释。大家可能听说过,学术界有这么一句调侃:“读博的好处是每一天都是星期六,坏处是每个星期六都要工作。”因为学术无法达到完美,研究永远都做不够,而论文永远改不完,又总有新的研究可写,所以读博士,兴趣很重要。
等到高年级的时候,课程的形式就变成了“研讨会(seminar)”。与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讲座(lecture)”不同,讲座就是教授在上面讲课,学生偶尔提问但不需要完全参与,学生关心的是考试考什么,怎么样拿到合格成绩。
研讨会则是教授布置几份阅读材料(通常难度都很大),大家在课上讨论,教授主持并引导讨论,但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学生作为主导,这种课程的目的是学术训练。
我们这学期有一门课就有两个10-15页的project要写,基本要把一个领域里的相关文献全部综述一遍,还要能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或者是理论突破。当然,还有些教授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的研究课题里去,一边完成作业一边出成果。
课余时间,很多PhD们也会利用波士顿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源,去其他学校听课。这边各个学校之间的合作都非常密切,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型合作和团队的力量受到格外重视。美国博士研究生
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是支持相互选课的,并且还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校园卡,这也是身处波士顿这个教育资源十分发达的地区所能感受到的一种隐形福利。
我身边的人们
在这几个月中,我结识到了很多朋友,也经常和学长学姐们一起聊天,约桌游局。身为博士的我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系里提供的场地也十分自由,凭借校园卡可以随意出入,相对于硕士期间,我只能去图书馆的生活,实在是有很大的改变。大家时常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促进相互交流。
我个人享有一整间办公室
关于助教的部分,我之前也会担心作为一个非母语者会不会在沟通时遇到问题,碰到有口音的同学,或者遇到语速很快的native speaker,我能不能应付这种局面。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遇到的学生们都非常善解人意,如果你没有听懂他们的问题,没有关系,重复问他们就好了,他们也表示非常理解。他们会觉得,你会说除了他们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作为一名TA,我收到了同学们写的留言,幸福感满满
我也遇到过有口音的同学,这时候美国学生还会积极帮我做翻译。下课之后,他们也总是会友善又热情地跟我讲“Thank you”、“Have a great day”、“Your class really helps”。这些温暖的话语常常会点亮我一天的心情,让我觉得教课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遇到的教授们也都特别友善。在我看来,这些教授在科研的世界里是非常单纯的,而且作为过来人,也是非常能够理解学生的,特别愿意和我们交流,分享他们的心得。我常常能感受到他们作为师长,对于学生的真切爱护。美国波士顿大学
所有的教授都十分热爱他们的专业,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领域,也特别期待和后辈们进行交流和分享,进行观点的碰撞。我经常看到有本科生在办公室内,和他们讨论期末作品的创意和实现方案,或者在专业领域上的职业发展,氛围轻松又愉快。
在这里,我也交到了很多异国的朋友,他们也都很喜欢中国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但是我们之间相处得非常愉快。我还遇到了一个特别爱说中文的美国PhD,第一次在CS系里遇到他,他主动跟我打招呼,热情地跟我说中文,而且中文说得很不错。
他还带我参观了他的办公室,我发现他的桌子上除了电脑,就只剩一个书法作品的相框,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后来我们在微信用中文聊天,他时常会让我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
留美博士学姐带你了解真实的波士顿大学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
课余时间,我也是一个非常爱玩爱吃爱旅行的人。波士顿周边有非常好玩儿的东西,驱车去周围的城市也都很方便。
前几日,在感恩节的时候,我去隔壁的康州听了梁静茹的演唱会,回忆了一下我的青春,并且我们还沿路开车去参观了耶鲁大学的校园。
出国留学带给我的改变
在国外的几年生活,确实让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也让我学会不只关注自我,而是将个人未来的发展目标定在放眼世界,关心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在庞大的社会议题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见识到了不同肤色、不同成长背景的朋友们,看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在观点看法的碰撞中丰富完善着我的世界观,最终学着坦然面对一切,一点点地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能在20多岁的年纪,专心地,纯粹又简单地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就像多年前我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学习不是“大脑中塞满知识的行为”,而是“提高了对世界清晰度的行为”。
比如看到新闻背后的日经指数,能知道其中的意义而不只是看到数字。能听的懂外国游客的对话,知道路边的树是“在花期的紫薇树”,开始享受“对世界有清晰度”才是学习的乐趣。
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里写过:饥饿是好的,贫穷是好的,孤独与焦虑也是好的,即使前方再如何险恶也并不慌张,因为我们尚年轻。我想今后,无论走到哪里,这段让我自觉快速成长、闪耀的留学经历都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人生的变数和美妙,也就在于经历无数可能性之后内心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离开故土,体会文化异位的孤独与恐惧,拥有包容主流之外声音和观念的胸襟,也是我这几年留学经历带给我的,除了知识之外最大的礼物。
博士申请小建议
首先,要关注各大学校相关项目的博士申请要求。比如绩点要求、语言成绩,以及先修课要求。
其次,要清楚哪些学校有自己想申请的方向和导师。为了写出让导师和录取委员会感兴趣的文书,我们要提前了解导师有哪些方向的研究成果。是否匹配很重要!
最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研究生期间的资源。学校的图书馆和数据库能帮助我们查到很多资料,学校的老师也能在研究方向上给我们一些指导。这些都是在读硕士的隐形福利。
如果有申博意愿,我觉得从读研开始就可以规划时间线: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想研究计划,什么时候把研究计划(欧洲一般会有类似research proposal)写出来,什么时候准备PS、CV等。
建议最好能在毕业之前搞定这些内容,等到申博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多问问专业人士的意见,可以求助学院的教授、系主任,或者求助学校的writing center,学长学姐等。
https://www.usastudy.com.cn/newslist/newDetail_55600.html
更多留学干货内容,欢迎继续关注美国留学网。
更多留学申请规划问题欢迎扫码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