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申请背提不升反降?都是推荐信惹得祸
根据一位在纽大招生办协助招生官整理申请者材料的学生反应:招生官在阅读来自中国的申请者的材料时,发现很多同学的推荐信都是一样的,并且来自同一个大学教授,这类申请者基本是材料没有看完就已经被淘汰了,招生官认为这样的推荐信存在欺骗行为,是不可信的。
他们还推测,持有同样推荐信的申请者可能超过1000人。看了一下纽大2025年纽大的申请数据:去年纽约大学共有100,131名申请者,全美私立大学申请人数最多,最终录取率是12.8%,其中有22.2%是国际学生,超过22000人。而根据往年录取纽大公布的数据看,纽大对中国学生发放的录取在1000人左右,最终入读人数在600人左右。按平均录取率算(国际学生录取率应该更低),去年应该有超过7800大陆学生申请纽大(甚至更高)。
虽然7800名大陆申请者这个数据只是推算,但以纽大排名28的位置,招收学生又多,毫无疑问是牛娃的保底校,普娃的冲高梦校,这个数字应该不会有太大出入。美国留学
每年4万左右的美本申请者中,有条件申请纽大的学生一半都不到,需要做各种科研拿教授推荐信的也不多,7800名申请者,占比已经很高了,因此纽大根据申请数据推断上千申请者提交同样的推荐信是可信的,至少也得有几百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拿着同样的推荐信呢?
直接原因是这些学生参加了同一个背景提升的项目,获得了同一个教授的推荐信。
根本原因是背景提升项目泛滥,留学规划进入误区,“标准化”替代“个性化”。我们从需求端和供给端来分析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
家长的需求
据很多升学顾问反馈:这两年的美本家长,对申请“了如指掌”,知道申请什么学校需要什么条件,应该如何实现,因此在沟通过程中目标性就很明确,我需要什么活动,要有推荐信,要有证书、要有论文等等。有时候家长比顾问还自信,看了很多牛娃的申请背景,总结出一套“名校申请方法论”,就像拼积木一样,似乎满足这些条件,名校offer就到手了。家长们也反对顾问推销各种东西,但对自己认定的方向毫不手软。
机构的救命稻草
去年疫情发生后,很多机构的业绩下滑,难以为继。而这时候救命稻草出现了,那就是在线科研。背景提升已经被家长们所接受,并且还有学长的“前车之鉴”,上来就购买。顾问为了完成业绩,自然乐见其成。背景提升机构三个月完成全年业绩,创造了业界神话。很多留学机构也是靠卖背景提升项目度过去年的危机。美国留学推荐信
这个时候,作为升学顾问很少去做“逆行者”,顺应市场远比教育市场来的更容易,更何况,申请美国大学,无论是“顺行”还是“逆行”,都不能对结果有足够的保证,所以顺其自然,“皆大欢喜”。
美本申请现状
所有人都认识到了名校申请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内卷,很多家长和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做背景提升,来提升软性实力。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甚至更强;你5门AP,我就要8门AP;你有国内教授推荐信,我就要有国外教授推荐信,但是老外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独特的推荐信,而这些项目又不限制人数,于是一个教授写几百封同样的推荐信就出现了。看似“背景”提升了,实则暴露了活动的“软肋”,加速申请者成为这场内卷竞争的“炮灰”。
留学申请背提不升反降?都是推荐信惹得祸
美本申请没有成功模版
纽约大学招生助理主任David Kerman在回复家长“如何在申请中脱颖而出”时提到:成功没有模板,没有哪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保证你被梦校录取。每个学生都应当跟随着自己的热情,在学校和社区提供的各种机会中,走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但他显然严重低估了中国家长和顾问的总结能力,“GPA+标化+文书+课外活动+竞赛+夏校+科研活动+论文+推荐信=名校录取”的公式已经被很多家长烂熟于心。事实上,也不能说这个“公式”有毛病,如果在突出个性化的前提下,满足这个公式,被名校录取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但问题就出在家长们生搬硬套公式上,GPA差的一塌糊涂,参加夏校有意义吗?有能力发表论文吗?忽略主次矛盾,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背景”提升,就是画蛇添足。
于是,几个常见的竞赛、一堆科研、高大上的论文、海外教授的推荐信就成了这届申请者的标配。美国推荐信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申请者同质化、模版化,这与美国大学多元化的招生政策是完全背离的,但大学又不得不招收中国学生。因此,今年在很多美国大学在每个大陆高中都是录取一两个学生的现象就出现了,更为严重的是,这似乎在很多美国大学招生官心目中中形成了一种共识。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想申请名校,就要先PK掉同校申请同一所学校的同学。
“背景提升”原本是为了帮助申请者在专业兴趣方面有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向招生官证明自己的兴趣方向,最初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在行业和客户的同力内卷之下,形成了今天这种局面。
今年还有一些申请者,在申请前发现自己做了好多活动,但方向太杂,最后索性按不确定专业申请,这恰恰也是招生官不喜欢的申请者。招生官希望每一个申请者都是认真的,要把你的研究成功体现在申请中,他们想了解你的追求是什么,学校资源如何帮你实现目标。即使你选择不确定专业,他们也希望你申请到最符合你个人兴趣的项目。真正的不定专业,是针对那些顶级牛娃而言的。
今年被拒的申请者,有一大批都是因为这个问题所致,招生官从申请材料上很难判断出申请者的兴趣方向。
那么参加背景提升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策划课外活动。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课内成绩如果都很困难了,就一定要分清主次,起码先考虑如何向招生官证明你的学习能力,这个基础不存在,再强的“领导力”体现,也难申请到很好的学校。还有同学,托福考了五六次,都上不了90分,也应该给自己合理定位一下,有没有实力申请名校,否则做那么多活动就没有必要。
2、尽早探索专业方向。9、10年级的学生没必要这么早加入焦虑大军,但可以从兴趣爱好入手,逐渐探索感兴趣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长路径。没必要把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投到见效甚微的竞赛、漫无目的的活动中去。10年级之后,在明确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做一些深度科研项目还是有必要的,但直奔论文、证书、教授推荐信这些目的的需求并不重要,在申请中的权重也基本可以忽略。美国留学申请
3、尽量选择和自己专业研究相关、且不泛滥的项目。像那些给钱就可以报名,不限人数,上不上课最终都有论文发表,有推荐信可拿的项目,基本没什么含金量,完全体现不了申请者特质的,没必要浪费时间。举个例子,圣母大学领导力营(NDLS)录取率比藤校还低,这类才有含金量。当然,并不是排斥所有背景提升项目,而是要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来选择。此外,只要是商业化的项目,都难免同质化,尽量选择有一定门槛和人数限制的项目。
其实家长是整个环节中最关键的角色,既是消费决策者,又是对结果的最大期望者,一手拉着顾问,一手牵着孩子,哪个掉链子他都焦虑。于是对各种信息都很敏感,比如机构宣传某某同学参加什么项目,被耶鲁录了,家长可能毫不考虑成本就想给孩子报这个项目,事实上,除了招生官之外,没谁能知道被录取是靠哪一点打动招生官的,这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理智、冷静的分析问题,焦虑只会让事情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https://www.usastudy.com.cn/newslist/newDetail_61d52a76751b5b607daebcb3.html
更多留学干货内容,欢迎继续关注美国留学网。
更多留学申请规划问题欢迎扫码免费咨询